2010/8/8

2010關鍵字:潛雕塑、租借、劇本

 

 

展覽名稱:「2010關鍵字:潛雕塑、租借、劇本」

展出時間:2010/8/6~2010/11/14

展覽地點:朱銘美術館第一展覽室、第二展覽室暨戶外園區 

網頁:http://www.juming.org.tw/opencms/juming/hotNews/exhibition/exhibition_0055.html

 

策展人:王聖閎 

 

協同策展人:朱珮儀

 

參展藝術家:王曉華、林欣琦、林峰毅、邱昭財、吳思嶔、黃贊倫、劉文瑄、劉玗、羅智信

 

 

「關鍵字」是朱銘美術館的年度主題展,透過與策展人合作之方式,建立一個重新描繪當代雕塑視野與問題意識的觀測平台。如同關鍵字在當代網路搜尋技術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,它讓搜尋者得以跨越舊有分類架構和僵滯的分類邏輯,從而以更為動態的方式重新連結意義,產生脈絡。關鍵字展覽也有類似的作用。

「2010關鍵字:潛雕塑、租借、劇本」為本年度的展覽主題,委請年輕藝評人王聖閎,在去年2009關鍵字展所提出之「日常」、「雕塑」、「無處」的論述基礎上,進一步探究當代雕塑性實踐的可能面向,並指明雕塑在當代無所不在卻又缺席隱遁的混沌現況。

本展的著眼點並不在於「雕塑」既有定義的敞開或封閉,翻轉或顛覆,而是企圖藉由「潛雕塑」、「租借」、「劇本」三個概念繞射而出的觀看軌道,重新剖析雕塑性實踐在當代藝術中的潛行、離散與混用。

本展共計邀請王曉華、林欣琦、林峰毅、邱昭財、吳思嶔、黃贊倫、劉文瑄、劉玗、羅智信等9位青年藝術家參與展出,呈現22件力作,其中包含一個駐地創作計畫之進行。同時在展覽期間將協同台北藝術大學、台灣藝術大學、台灣師範大學等校之師生進行的深度對話;此外在展覽現場也將安排數場專家導覽活動。
我們期待,經由每年度的「關鍵字」展出,匯聚勾勒出當代雕塑未來的可能樣貌和活絡的創作氛圍。

 

展覽論述:

 

2010關鍵字:潛雕塑‧租借‧劇本 latent sculpture、Renting、scenario 

 
拜當代網路搜尋引擎技術之賜,關鍵字已成為當代人蒐集資訊的主要方式。有別於傳統的分類搜尋,關鍵字讓搜尋者得以跨越舊有分類架構和僵滯的分類邏輯,從而 以更為動態的方式重新連結意義,產生脈絡。關鍵字展覽也有類似的作用。面對雕塑在當代無所不在卻又缺席隱遁的混沌現況,本展的著眼點並不在於「雕塑」既有 定義的敞開或封閉,翻轉或顛覆,而是企圖藉由「潛雕塑」、「租借」、「劇本」三個概念繞射而出的觀看軌道,重新剖析雕塑性實踐在當代藝術中的離散狀態。



潛雕塑(latent sculpture

 
在此,「潛雕塑」是本檔展覽最為核心的主要概念。「潛」字可令人聯想到是「前」的諧音,因此它也能引伸為「雕塑之前」,意指先於雕塑的基礎狀態,也指向那 尚未成為雕塑,仍有多種衍生樣貌的可變動狀態。然而取名為「潛」而非「前」,是因為在此並沒有「前」必然導向後「後」的僵硬因果關係。換言之,「潛雕塑」 指向的是「不必然成為雕塑」的生產過程。毋寧說,它是一種雕塑性實踐的創造性「推延」,與「推衍」。

另一方面,「潛」字也意味著「潛伏」或「潛在」,意指某種徵候的潛藏不出、退居背景幕後,乃至意識之下。當代創作者不再就單一範疇及媒材的狹義角度來審思 「雕塑」為何,而是使之與其他類型的創作相互摻混,構成藝術家的個人語彙。換言之,「潛雕塑」指的是一種由「雕塑意識」所編織的知識底景,並呼應 「2009關鍵字:日常‧雕塑‧無處」中所揭示的,雕塑在當代藝術中的稀釋和遍在。作為一種混類與培植的異質性思考,「潛雕塑」可以是跳接式的概念重審, 也可能是持續專注「人與物之交流」的身體性探勘,抑或是創建某種場域關係的行動介入。



租借(Renting)

 
「租借」是一項嘗試性的修辭概念,以重新描述雕塑與其他藝術或非藝術領域之關係。「租借」意味可能有著對價關係,然而在此,關係中被交換的並非貨幣這類實 質經濟資本,而可能是某種服務、條件或代價。進一步地說,作為關係描述辭語,「租借」是一種相對於「挪用」(appropriation),並對後者重新 進行審思的反省性概念。因為後者作為一種已有歷史厚度的藝術實踐策略,更傾向自由而任意的脈絡性剝離∕佔取。相反地,「租借」總是尋求訂定契約之雙方可能 的平等互惠,或至少戮力擔保租借對象不會被化約為斷裂而去脈絡化的簡單意義。

在本展覽中,不妨將「租借」視為一種當代雕塑意識據以產生各種連結時,暗中預設的「潛規則」。在此基礎上,本展覽中的年輕創作者儘管未必面向「雕塑」本 身,卻依然透過對相異脈絡的租借,讓雕塑與建築、攝影、行為、繪畫,乃至日常物件等其他領域,生產豐沛的關係和意義,進行既有語彙的可能滑移,甚至混類重 生。



劇本(scenario)

 
固然,單一媒材或範疇式的思考方式早已退場,但觀者如何與作品互動仍是當代雕塑研究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。就創作者的角度而言,任何訴諸人之參與的特定場域 藝術、互動性裝置、動態雕塑、物件性創作等,皆離不開人與物的關係探勘。觀者身體的出場,使得某種直接或間接誘導人們行動方針、感知覺察模式的遊戲規則, 成為創作思維中極為重要的核心環節。

進一步地說,作品總是預設某個行動劇本:無論藝術家所設計的互動關係,僅是簡單的撫觸提舉動作,還是如操作家電設備的按壓扭轉,甚或是電玩遊戲或其他高科 技介面中,要求心手眼等多重感官的細膩配合,被召喚的總是構成吾人感知生活中,或熟悉或生疏的諸多分解動作,意即物我交流中的「基礎行動元件」。由這些微 分的行動元件逐步宏觀審視之,我們即能慢慢廓清那些縝密交織在日常生活脈絡中,更為潛伏而龐大的行動劇本。譬如美術館空間對於身體施予的規訓禁制,或者個 體不自覺的行為審查,以及無數因為意識型態、品味偏好、所學教養所遮掩或洩露的舉止行跡。而延展此一向度的當代雕塑性實踐,推衍的正是意義繁複的身體文化 測繪。這些「劇本」,總是逼現那些決定人們如何行動的身體記憶∕技藝(techné),以及潛藏其後的政治與倫理。


朱銘美術館交通資訊:
http://www.juming.org.tw/opencms/juming/visit/traffic.jsp?ts=1281197655226&info1=3&info2=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